图片
我认识个开废品回收站的,他有句口头禅:"世上哪有什么'捡到'的宝贝?不过是别人觉得没用,你觉得有用罢了。"
后来做交易做久了,发现这话用到市场里也一模一样——你账户里多出来的那些盈利,从来都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全是用别的东西换的。
交易这事儿,本质是"以物换物"
刚做交易那阵子,我特别迷恋"抓牛股"。
每天盯着盘口找机会,总觉得只要眼光够毒,就能凭空赚到钱。有次跟一个老交易员吐槽:"今天又错过了个涨停,少赚两万块!"
他抬头看了我一眼:"你知道那两万块是用什么换的吗?"
我当时就愣住了。
他接着说:"要抓那个涨停,你得提前三天就盯着它,得放弃同时出现的另外三个机会,得承担它可能不涨反跌的风险。这些看不见的投入,都是你赚那两万块的本钱。"
后来才明白,交易里的"得到",本质都是"交换"。
你想赚趋势的钱,就得忍受回调时的浮亏;你想做短线快进快出,就得付出更高的手续费和滑点;你想靠系统自动交易省心,就得先花半年时间打磨规则。
就像菜市场卖菜的,看着他赚了差价,可你没看到他凌晨三点去进货,没看到他守摊一天喝不上一口水,没看到菜烂在手里的损耗。
这些都是他赚钱的"成本",交易也一样。
别光算账面的钱,那些看不见的成本才要命,很多人做交易,只算明面上的账:买了100手,涨了5个点,赚了多少;跌了3个点,亏了多少。但真正的高手,算的都是"总成本"。
我见过一个做外汇的姑娘,她的交易记录特别有意思:每笔单子后面都记着两个数,一个是实际盈亏,一个是"机会成本"。
比如她买了欧元,同时就会记下:"如果当时买英镑,能多赚300刀"。
有个同事曾经问她,这不是给自己添堵吗?
她笑了:"这才是真实的账本啊。市场每天都有几百个机会,你选了A就必须放弃B。那些被放弃的机会里,藏着你最容易忽略的成本。"
还有个更扎心的成本——"试错成本"。
就像学开车,没人能一上来就完美入库,总得蹭蹭马路牙子,刮刮保险杠,这些都是学会开车必须付的钱。
交易也一样,你想找到能稳定盈利的方法,就得先交学费。
我刚做交易那年,总想找个"完美系统",既能避开所有亏损,又能抓住所有盈利。
结果呢?试了十几个方法,亏了快十万块才明白:哪有什么完美系统?能赚钱的系统,都是先接受"必须付出的亏损",再把亏损变成"筛选盈利的筛子"。
就像开赌场,老板从不怕有人赢钱,因为他知道,只要有人一直玩,那些赢走的钱迟早会换回来,还得加上"手续费"。
交易里的成本也是这样,你躲不掉,只能算清楚,然后想办法让换来的盈利超过付出的成本。
盈亏本来就是一对双胞胎
有次跟一个老中医聊天,他说中医里讲究"阴阳平衡",阴离不开阳,阳也离不开阴。
后来发现,交易里的盈亏也是这样,从来都是绑在一起的。
你肯定听过有人说:"我只要盈利的单子,把亏损的单子都去掉就行。"
这话听着挺美,其实根本做不到。就像你想摘树上的果子,就得先接受可能会被树枝扎到;你想钓鱼,就得接受可能会空手而归。
我认识个做量化交易的团队,他们做过一个测试:把过去五年里所有盈利的单子挑出来,单独算它们的"成功率"和"盈亏比",结果发现这些单子的表现还不如扔硬币。
反倒是把盈亏单子放在一起,整个系统的优势才显现出来。
这就是"盈亏同源"的道理:你能赚到的钱,和你必须承受的亏损,其实来自同一个根源。
就像种地,春天播种是为了秋天收获,但播种之后可能会遇到旱灾、水灾,野猪祸害等这些风险和收获本来就是一回事。
我以前特别怕亏损,每次单子亏了就睡不着觉,总想着怎么才能避免。
后来看了自己三年的交易记录才发现:那些赚大钱的单子,往往都伴随着"先亏一点"。
比如有次做原油,刚买进去就跌了5%,当时差点就止损离场,结果扛了两天,后来涨了15%。
不是说扛单是对的,而是说:如果你想赚"趋势的钱",就得接受"趋势形成前的震荡亏损";如果你想赚"短线波动的钱",就得接受"频繁止损的小亏损"。
你不能只要趋势带来的盈利,又不想承担趋势形成前的折磨。
就像冬天怕冷,你可以穿厚衣服,可以开暖气,但你不能指望冬天变成夏天。亏损也是这样,你可以想办法控制它的大小,但不能指望它完全消失。
能赚钱的人,对盈亏都一个态度
我见过不少交易做得好的人,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不管单子是赚是亏,处理方式都差不多。
既不会因为赚了就狂欢,也不会因为亏了就沮丧。
就像开饭店的,来了客人就好好招待,客人走了就收拾桌子,不管这桌客人消费了多少。
因为他们知道,饭店的利润来自"长期的客流和稳定的服务",而不是"某一桌的消费"。
交易也是这样,真正的系统交易,看的是"长期整体的盈利",而不是"某一笔单子的盈亏"。
就像打麻将,高手不会因为胡了一把大牌就得意忘形,也不会因为点了一炮就垂头丧气,他们算的是"整个晚上的输赢"。
我自己总结过一个"三不原则":不因为一笔盈利就加仓,不因为一笔亏损就减仓,不因为连续盈利就放松纪律,不因为连续亏损就怀疑系统。
听起来简单,其实很难做到。
有次我连续赚了五单,心里就有点飘了,觉得自己掌握了市场规律,第六单就偷偷把仓位加大了一倍。结果呢?
直接亏了前五笔总和的两倍。后来才明白,系统交易的核心不是"赚多赚少",而是"始终如一"。
就像工厂生产产品,合格的要出厂,不合格的要销毁,不管哪一批,标准都不能变。
如果因为上一批合格率高就放松标准,下一批肯定出问题。交易里的每一笔单子也是这样,不管盈亏,都得按同一个标准处理。
迈不过这道坎,系统就是空谈
为什么很多人学了一堆系统方法,最后还是赚不到钱?不是方法不好,而是没跨过"成本和盈亏同源"这道坎。
他们总觉得系统应该"包赚不赔",一旦遇到亏损就怀疑方法有问题,赶紧换一个。
就像挖井,挖了两米没水就换地方,换了十个地方还是没水,最后抱怨"这地方根本没水"。
其实交易系统就像一把锄头,它能帮你挖井,但不能保证你挖两米就有水。
你得接受"可能挖五米、十米才有水"的成本,还得接受"有些地方挖再深也没水"的亏损。
我认识个做交易培训的老师,他招学生有个规矩:先让你用模拟盘做三个月,必须连续三个月做到"每笔单子的处理方式完全一致",不管盈亏都不变。能做到的才收,做不到的给钱也不收。
他说:"交易这东西,技术只占30%,剩下的70%全在'能不能接受该接受的,能不能坚持该坚持的'。过不了这关,学再多指标公式都没用。"
就像学游泳,教练教你划水姿势、换气方法,这些是技术。
但真正下水时,你得接受"可能会呛水"的成本,还得接受"不是每次划水都能前进"的现实。如果一呛水就放弃,永远也学不会。
交易这事儿,越做越觉得像过日子
你想过好日子,就得上班赚钱,上班就得忍受早起、挤地铁、被老板骂,这些都是成本。
你想家庭和睦,就得包容家人的小脾气,付出时间陪伴,这些也是成本。
交易里的盈利,从来都不是"得到",而是"交换"——用你的耐心换机会,用你的纪律换利润,用必然的亏损换偶然的大赚。
你算不清这些账,就总觉得市场在跟你作对。
那些真正能在市场里长久赚钱的人,不是他们运气好,也不是他们技术高,而是他们早就想明白了:盈利和亏损本来就是一回事,就像白天和黑夜,少了哪个都不行。
所以啊,做交易别总盯着账面上的数字涨涨跌跌,多想想"我为这笔盈利付出了什么","我能承受的亏损到底有多少"。
想明白了这些股票新闻,你离稳定盈利就不远了。因为这时候你才真正懂得:交易不是"赚钱的游戏",而是"算清楚账之后的交换游戏"。
一位在路上的交易员——分享我的交易技术和环球交易之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16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