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现在最头疼的问题就三个字:亏怕了兰州配资平台。
股市震荡两年,银行股从“稳健收息”变成“价值陷阱”,平安银行股价从2023年高点跌去40%,现在卡在12块上下磨了半年,股东群里天天有人问“割不割”。
但这家银行最近动作有点意思——一边压降3300亿高风险零售贷款,转头又给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这些新兴产业狂放贷;一边顶着5.34%的股息率当防御盾牌,另一边地产对公贷款不良率突然跳涨到2.25%。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基本面,到底算不算黄金坑?
拆开来看,平安银行玩的其实是刀尖上的平衡术。
存款利率降到1.81%确实缓解了成本,可资产端更闹心——房贷早就不放了,消费贷收缩到疫情前水平,现在主推的“中风险客群”产品听着玄乎。
参照招行转型经验,这类客群平均利率要比高风险产品低1.5个百分点,规模没起来之前根本填不上营收窟窿。
再看对公贷款这把双刃剑,给宁德时代、比亚迪供应商放贷当然光鲜,可这些制造业客户利率普遍不到4%,比零售贷款低了近两个点。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Q1营收还在跌13%,转型阵痛比预期更猛。
最要命的是地产这个雷。
2.25%的对公房地产不良率看着不高,但对比整个银行业房地产贷款不良率1.55%的平均值,平安这波踩雷力度明显超标。
特别是某头部房企在Q1被曝商票违约,平安银行在这个项目上的敞口还没完全出清。
不过有个细节值得玩味——管理层把拨备覆盖率硬挺在237%,这数字比监管要求的120%高出一倍,明显是在为后续爆雷腾弹药。
参考2014年光大银行处理钢贸坏账的模式,这种未雨绸缪的操作虽然压低了当期利润,长远看反而安全。
现在这股价确实透着诡异。
0.48倍PB什么概念?
相当于市场给平安银行的资产打了对折卖。
十年前民生银行陷入钢贸危机时,PB最低砸到0.6倍,后来三年翻了四倍。
当然时代不同了,现在银行股整体被打入冷宫,但5%以上的股息率摆着,比十年国债收益率还高80个基点,至少向下有托底。
最近外资开始回补银行股,北向资金两周买了12亿平安,这些聪明钱可能嗅到了政策转向——存款利率还有15个基点下调空间,财政发债放量又能给银行带来千亿级别的手续费收入,这些利好都没体现在股价里。
散户现在最该警惕的是自己心态。
喊着抄底的人总想着复制2016年的招商银行奇迹,却忽略了现在的市场环境——当年招行PE能从5倍涨到15倍,是因为移动支付革命带来估值重构,现在平安银行面临的是整个银行业增长逻辑坍塌。
真要布局,盯着两个信号就够了:零售贷款余额什么时候止跌,对公地产不良率何时见顶。
这两个指标但凡有一个稳住,配合0.48倍PB的安全垫,25%的修复空间不算夸张。
但千万别被高股息忽悠着ALL IN,看看港股内银股,0.3倍PB躺了五年的不在少数。
机构唱多也别全信。
14家券商给的平均目标价13.5元,距离现价12.35元也就10%空间,说明专业选手其实也虚。
真正的大肉在预期差——如果下半年财政刺激超预期,银行作为经济复苏的放大器,估值修复可比现在机构测算的带劲多了。
2019年初央行放水,平安银行三个月涨了40%,这次剧本会不会重演?
盯着七月政治局会议的通稿兰州配资平台,但凡出现“加力实施财政政策”这类字眼,银行股的β行情就该启动了。
16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