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霞浦渔民开始少量养殖海参,引进山东长岛刺参小苗,在室内水泥池和室外土池开始投附着基及海区吊笼养殖,打破了南方不能养殖海参的历史。
20年时间,霞浦海参养殖业从无到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当地经济与民生的双支柱产业,同时也是我国“北参南养”的主产区、拉缸盐海参集散中心和南方最大的仿刺参交易中心。
以不足全国1%的海域面积,创造了全国30%的海参产量,年产值突破100亿元……一根小海参,如何撬动百亿产业链?近日,《金融时报》记者随金融监管总局一行来到福建霞浦,探访“中国南方海参之乡”崛起背后的金融力量。
探索试点:化解养殖户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海参产业季节性较为明显,当年10月起投苗,次年4月集中收获。因为活参不易保存,到了海参收购季节,收购商会借机压价,导致一些养殖户出现亏损。”霞浦农信联社普惠金融部经理林云文道出当地海参养殖户长期面临的增产不增收的经营困境。
霞浦是全国重要的海参养殖基地,但产业发展长期停留在初级阶段,海参的销售网络和产品定价权掌握在北方客商手中。如何增强海参定价权博弈能力,保障养殖户合理收益?海参仓单质押贷款业务为海参养殖户解了难。
海参仓单质押贷款业务指的是,把养殖户或企业持有的海参加工品盘活为贷款有效质押物,银行按海参市场价值的一定比例提供贷款授信。该业务的基本流程模式为:首先,海参仓单质押贷客户将海参初加工品存放于金融机构筛选指定的仓储企业冷库,金融机构与仓储企业共同对海参存货进行监管;其次,银行提供授信,海参养殖户持仓储方出具并由银行管理员核验的仓单证书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按一定比例发放贷款;再次,贷款养殖户每售出一批货,均需养殖户向银行提交申请,银行派常驻专员进行盘库和对证、账实核对无误后方可出货,销货款直接打入银行指定的监管账户,在优先偿还银行贷款后,余款返还给海参养殖户。
通过这一创新有效填补了海参产业链下游融资空白,使养殖户在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都能获得适配性信贷支持,户均贷款额度从原来的30万元增加到120万元。同时,也有力稳住了海参市场价格,助力养殖户增收增利。
“在海参集中上市时,很多养殖户在卖海参会出现亏损的情况下,会申请海参仓单质押贷款,把手里的海参变成周转资金。中秋节左右,海参进入销售旺季,再将仓储的海参卖掉。”林云文表示,养殖户在获得仓单质押贷款支持后,售卖期从原来的3到5天延长至半年以上,养殖户可以根据市场行情选择出售时机,议价能力明显增强,在相对稳定向好的年份,养殖户平均利润能够维持在30%以上。
模式升级:提升产业链生命力和竞争力
走进霞浦野湾水产品有限公司冷库,零下十八度的温度让记者倒吸一口气。这里是霞浦农信联社、兴业银行等银行机构在办理海参仓单质押贷款时指定的仓储企业冷库。在冷库办事窗口的玻璃上,张贴着申请贷款的条件和相关费率明细。
海参仓单质押贷款业务不仅有效解决了养殖户贷款难的问题,更是将海参产业从单一养殖业延伸至养殖-加工-冷链仓储,有力提升了产业链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霞浦农信联社理事长黄霞生对《金融时报》记者介绍,在仓单质押贷款的支持下,霞浦县海产品加工和冷链仓储业蓬勃发展:海参加工业占产业链的比重从不足40%增至70%以上;海参冷链仓储企业从2014年的2家增至目前的9家,仓储能力从2014年的不足3000吨增至当前的2万吨。
同时,海参冷链仓储企业依托海参仓单质押贷款平台不断发展壮大,培育出了“养殖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交易市场”的综合性组织架构,成为居间撮合全国海参产业供给端与销售端的专业平台和信息枢纽,减少了海参交易在途时间和资金成本,加快了全行业的产品流动和资金回笼。
据黄霞生介绍,海参仓单质押贷款自霞浦农信社2014年首次试点以来,宁德农商行、霞浦村镇银行相继跟进扩大试点,带动2015年海参仓单质押贷款投放额达8512万元。2024年海参仓单质押贷款投放量达15.3亿元,是2014年的95倍;目前开办业务的银行增加到8家,占霞浦全部银行家数的80%。
随着规模不断扩大,贷款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也在不断优化迭代。林云文介绍,霞浦金融监管支局指导霞浦农信社自建开发了海参供应链融资平台和仓单质押全流程管理系统。其中,供应链融资平台能实现海参养殖线上融资“一站式”服务;仓单全流程管理系统能实现海参入库、出库、盘库、放款、解押、还款的全流程线上电子化操作。
“原来我们用手工的方式进行仓单管理,数据采集难度大,线下盘点不是很准确,手工录入再形成电子台账的方式,导致无法形成统一的管理和实时监测。”林云文表示,仓单全流程管理系统上线后,大大消除了海参仓单出入库手工记账的错漏风险隐患。
此外,2020年以来,在霞浦金融监管部门指导下,多家银行采用“银行+政府性融资担保+仓储企业”的三方合作模式,通过引入宁德市再担、霞浦福宁湾担保等国有融资担保公司为海参仓单提供贷款担保,促进贷款利率在市场充分竞争下持续下降,大幅减轻了养殖户财务负担。
市场闯关:小微融资协调机制雪中送炭
霞浦金融监管支局有关负责人告诉《金融海报》记者,受到海参消费需求影响,今年以来海参行情不容乐观。
为帮助产业渡过难关,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积极发挥作用,推动地方政府、银行机构和监管部门三方合力支持海参仓单质押贷款业务平稳过渡,为行业经营主体帮扶解围。
记者了解到,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将海参仓单质押贷款纳入并重点培育。霞浦金融监管支局组织银行机构联合溪南、沙江等海参养殖大镇开展网格化走访,向海参养殖户全面推广“闽易融”小微企业贷款码。“闽易融”贷款码是专为福建省中小微企业量身打造的金融服务产品。通过“闽易融”贷款码,企业一次扫码,即可完成走访登记、用户注册、经营主体认证、发布融资需求等操作。企业通过“闽易融”贷款码发布的融资需求,可同时触达多家银行不同层级网点,打破地域和层级限制,提升融资响应及时性。
另外,霞浦金融监管支局还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与续贷政策融合运用,引导辖内各银行出台海参仓单质押贷款统一续贷方案,通过优化无还本续贷、展期产品设计、提高贷款抵押率等举措,大幅降低了海参仓单质押贷款的续贷门槛。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海参仓单质押贷款中的小微企业783户(其中小微企业2户,个体工商户781户)、贷款金额9.46亿元,分别占海参仓单质押贷款总存量的66%和68%。
当前股票新闻,以海参仓单质押贷款为代表的存货质押贷款业务,已逐渐从海参单一产品拓展到海带、紫菜、白茶、菌菇等多类农产品,复制推广的区域从霞浦当地延伸到周边县市,成为区域农产品存货质押贷款业务中的标杆参照物。随着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走深走实,更多金融“活水”将流向海参产业链的细微处,为经济发展增添动能。
168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